展示柜货号:未知 “中国苹果”卖身吉利汽车魅族败在哪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就反垄断二司审批中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方)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魅族方)股权案进行公示。
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开始了智能手机时代。2年后,魅族发布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手机——魅族M8。
魅族M8外观酷似iPhone,系统基于winCE二次开发,功能和操作也模仿了iPhone。
左为iPhone,右为魅族M8 图片来源:中关村在线的推出,在中国手机行业可谓“石破惊天”。
一方面,彼时,谷歌开发的安卓系统尚未成熟,更没有普及到国内。苹果是“独孤求败”式的存在。
另一方面,国内手机市场还是“中华酷联”的时代。这四大手机厂商背靠电信渠道,不愁销量,外观设计和系统优化约等于无。
魅族M8被称为“中国的苹果”,既是因为像苹果,更是因为被消费者赋予了苹果一样的角色。
2019年2月21日,魅族老板黄章在社区发布《浅谈米酒2999从何而来》,将刚刚发布的小米9扒光,嘲讽其“想冲高端但眼高手低,贱惯了高不起来”,并怒怼雷军“贱己贱行业”。
黄章猛怼雷军,除了小米9的市场定位和价格策略动了魅族16系列的奶酪,还因为两人之间的“师徒恩怨”。
魅族,小米的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胜利算师父厉害,如果失败也算是被弑父。
天猫数据显示,手机品牌销售额、品牌销售量、商家销售额三大榜单,魅族均跻身国产手机品牌前五强。
也正是在这一年,魅族手机销量从上一年度的400万台跃升至2000万台,成为全球销量增速最快的手机厂商。
彼时,有媒体宣称,“中华酷联”的时代即将过去,“花旗小妹”(华为、奇酷、小米、魅族)将成为主流。
然而,2018年,形势急转直下。这一年,魅族只卖出了405万部手机,市场份额同比下滑了79%。
这一年,全面屏大行其道,魅族没有“跟风”,而是特立独行地推出了PRO7系列。
这款旗舰产品在背部配备了一块1.9英寸的AMOLED显示屏,美其名曰“画屏”。
魅族PRO7系列美则美矣,却误判了技术方向,成为了一款失败之作,并带来两个恶果:
2017年7月发布售价2880元起,2个月后就降了481元。一年后降到1600元左右,库存还没有消化完。库存大量积压,拖累了魅族的资金链。
魅族被迫搞起来战略收缩。第二年,魅族发布16系列,却不敢囤货,又错失了热销的时机。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最吃得开的是高通处理器。魅族没有选择高通,而是押宝联发科。
联发科的处理器,特别是高端系列,与高通相比还是差了一些。魅族在高端旗舰机型上用联发科,市场当然不买账。
2016年,魅族连着召开了11场发布会,发布了14款新产品,魅族魅蓝轮番登场。
黄章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的时候,罗永浩还在教英语。黄章也非常注重与用户的沟通,亲自建立魅族论坛,表达自己的产品理念,与用户交流。
创始人回归,固然利于稳定军心,却又伴随着管理层变动、架构调整、产品线优化。
根本原因是,手机行业遵循着“二八定律”:少数巨头分食80%的市场,多数厂商抢食余下的20%。
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OPPO、vivo、苹果、小米、荣耀前五强,抢占了80.3%的市场份额。
一加的创始人出自OPPO,在独立运作多年后,已于2021年宣布和OPPO合并成为OPPO旗下的子品牌。
再看魅族的发展历程,即便是巅峰时期的2016年,年销量高达2000万台,却依然挤不上前五的“牌桌”。
一方面,背靠吉利这棵大树,魅族获得资金支持,继续研发手机,避免彻底出局。
于吉利而言,收购魅族,不仅能成功杀入手机行业,还能优化车机系统,打造自己的用户生态链。
去年6月,吉利汽车突然宣布撤回科创板IPO申请。外界猜测,是因为科创板上市委员会质疑其“科创性不强”。
吉利收购魅族,有助于扭转外界对自己“含科量低”的质疑,树立“综合科技企业”的形象,从而进一步冲刺科创板。